近年来,公司坚决贯彻上级决策部署,锚定 “效益提升、价值创造” 核心目标,纵深推进大商务管理体系建设,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当前,公司正全面落实大商务管理再提升暨降负债三年行动,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向管理要效益,向创新要活力。为展现攻坚一线的生动实践,挖掘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公司微信公众号特开设 【大商务管理再提升】 专栏,聚焦所属各单位、各系统部门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讲述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奋斗故事,全方位呈现再提升三年行动的扎实成效,凝聚全员共识,共绘发展蓝图。
让我们以专栏为窗口,共同见证管理变革的蓬勃生机,携手书写企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三项目部:材料管控破局:地铁公共区装修的“成本+品质”双赢之道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迅猛发展的当下,如何在地铁公共区装修中实现成本控制与品质提升的双赢,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作为公司财商法采“四融合”试点项目,中铁八局电务公司第三项目部以“务实笃行、提质增效”为核心理念,锚定材料管控这一关键突破口,通过从选材溯源到工艺落地的全链条精细化管理,在成都地铁13号线的建设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该线路全长29.07公里,横跨中心城区东西,途经多个人口密集居住区,串联起众多旅游景点和重要医疗机构,其装修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形象和市民出行体验。
PART.01
溯源选材:解码产地与花色的价格密码
饰面材料的产地和加工方式直接影响品质与价格。项目部深谙此道,结合施工图纸和效果图,对天地墙材料材质进行优化选型。以地面石材为例,地铁工程中绝大部分采用白色麻面石材,而白麻的产地主要集中在湖北麻城、广东揭阳、吉林蛟河、福建水头等地。不同产地的白麻花色存在差异,这直接决定了原材价格。项目部深入调研各产地石材的特性与价格,为选材提供了科学依据。
PART.02
加工精控:1毫米误差标准下的成本博弈
材料加工费用的差异同样不容忽视。地铁石材板块间隙要求严格控制在1毫米,加工质量标准较其他工程更高,这也导致加工成本上升。以水刀切割为例,水刀冲击速度与切割速度成反比,冲击速度越快,切割速度越慢,但加工精度更高,不过产量也更低。常规情况下,1小时产量仅为16块800毫米*800毫米的石材。同时,水刀需要及时更换,这无疑增加了厂家成本。反之,若追求切割速度和产量,容易出现裂边、精度误差大等问题。项目部在加工环节严格把控,在成本与质量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PART.03
全链防护:从六面处理到运输包装的细节经济学
石材的六面防护至关重要,它可以有效预防水、酸碱、污垢等的侵害。而防护价格会因石材类型、防护工艺、所需材料以及地域差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在石材打包方面,根据材料类型和运输距离的不同,打包保护方式也有所差异。薄膜固定+木托、木箱固定、木箱+保护垫料等不同的打包方式,价格也各不相同。运输环节同样影响成本,距离和运输条件是关键因素。华东、华南沿海地区海运成本相对较低,而铁路运输、汽车运输的成本则与汽车大小等因素相关。此外,材料厚度、其他石材种类、材料保存、到站方式(落地价、到站价格)、城内城外(车是否停留城内)、付款方式等因素也都纳入了项目部的成本管控视野。
PART.04
铝板破局:工序拆分与三控管理的效益突围
相较于石材,铝板工艺的差别导致价格差异更大。项目部将铝板各个工序价格进行整理拆分,对比以往线路材料咨询认价,深入分析各工序本身成本,从而对方案进行合理优化。在轨道公司指标、材料单价、总价的三控管理中,实现了效益的提升。
通过对材料加工工序和单价的深入研究,项目部一方面能够在前期方案设计阶段进行合理优化,另一方面更好地控制了材料成本,同时也为项目部自身清单组价、咨询认价的准确测算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工艺革新方面,项目借助数字技术推动品质升级。通过“样板引路+工序固化”模式,运用BIM技术深化排版、犀牛技术三维建模,实现毫米级精准施工,确保管线综合与装饰效果统一。针对石材色差等细节建立专项检查清单,落实“三检制”与“举牌验收”,动态清零质量瑕疵。同时引入新型材料与出入口钢结构装配式工艺,打造“零缺陷”工程。
随着大商务管理理念深入融入,第三项目部以精细化全过程管控为抓手,强化合同履约与成本管控,推动项目管理提质增效,在成都轨道一季度43家站后单位履约评价中获第2名,中铁城投一季度17家站后单位信用评价中居首。项目立足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行“量价双控”策略,通过优化商务策划、强化过程管控、严格成本分析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风险防控。同时注重与业主、供应商协同联动,以优质服务增强客户黏性,为后续市场开拓筑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