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 > 详情页

培育企业文化力 提升核心竞争力

时间:2005年01月14日 作者:党工部 来源: 点击量:

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这一概念从日本、美国引入我国,经过20余年的消化、吸收和发展,“企业文化”开始被我国的理论界与企业界所关注。特别是当大家都开始意识到,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的时候,建设自身企业文化便被纳入到众多企业的管理议程中。按照现代成语的解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企业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个体文化,是一种“硬管理”与“软约束”的有机统一。她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是现代企业的重要标志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灵魂和支撑。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实施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思想保障,是企业制度创新与经营战略创新的理念基础,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是企业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企业深层形象的核心。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精神理念建设,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基础和原因,是凸显企业文化个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企业精神理念的建设,对企业的竞争战略、工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方面作用重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也是竞争力”,是一种综合的市场竞争力,是人格化了的企业竞争力,她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确立企业理念和价值观为核心、追求创新与个性张扬的现代管理新模式。”企业对其重视与否、重视的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笔者仅就“提升企业文化竞争力”阐述浅见。

一、提升企业文化竞争力,首先要提升企业文化战略规划力。文化既然是竞争力,我们就应该将她上升到企业的竞争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着力企业文化战略的研究、规划、实施。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都是国家的生产单位,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即可,可以不要战略。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没有战略就不行了。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竞争已经由传统的自然竞争转变为战略竞争,企业管理也相应地从传统的适应性管理转向了战略管理。战略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便于贯彻实施的竞争策略、竞争手段和竞争方式,它注重的是各个决策之间的目标分解、传递和转化过程,以形成各级人员的共识和参与,同时并注重各项决策的内涵及其相互一致性,以保证决策的实施明确、可行。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就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没有企业文化的支撑,企业发展战略就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说在嘴上的口号。企业文化战略的核心和灵魂,是如何确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即能够被全体员工共同接受并自觉实践的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对全体员工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使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聚焦在企业的目标和理想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其原因,一是企业的经营理念从提出、确立,到员工的理解、接受以及转化为自觉行动,需要有时间过程,不是一时一事、一朝一夕就能够迅速见到成效的,必须有宣传、教育、引导的过程。也就是说,企业经营理念转化为员工自觉行动是一个“抓反复,反复抓,抓重点,抓提高”的过程。因为企业营理理念对员工而言从理解、接受然后到支配自己的行为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况且员工之间还存在个体差异等情况。如果不反复宣传、引导、强化,往往因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而淡化自觉行为的确立。二是企业理念的提出不是企业的权宜之计。企业的最高目标、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等企业理念的提出,不应成为企业领导人的权宜之计,也不应是为了追崇时尚、赶时髦。企业精神理念是对企业长期经营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并积极吸收外部先进因素的结果,是对企业过去丰富的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概括,又要用来指导今后企业的实践,不是着眼于当前,或一时的权宜之计、短期行为,最重要的是用来指导企业长远的发展,使企业的生命力、竞争力保持久盛不衰。三是不可因人而异。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的航标,企业保持生机和动力的源泉。不能因领导人的更换而动辄更换,不能因人事的调整而调整。这就要求在企业理念设计之时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时代的高度、全局的高度、长远发展的高度,充分吸收一切最先进的社会思想文化观念,还要把握社会前进的脉搏,预见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经营理念一经确定,必须一以贯之的长期坚持。

二、提升企业文化竞争力,企业领导班子尤其是“一把手”要身先士卒,着力提高自己团队的凝聚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之间核心竞争力的较量,是人才的竞争,这已被所有企业领导所认同。那么,怎样调动和挖掘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方面的潜力,很大程度上就看企业文化建设如何,企业精神理念怎样去确立,企业领导对企业精神理念建设重视不重视。以中铁八局为例,各成员企业经过几十年的拼搏和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集团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与创新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不适应的方面,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着繁重、紧迫的任务。在这种条件下,企业文化建设应认真结合集团实际,着眼于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突出集团个性和特色,在继承和保持原有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用发展的观点、创新思维,对现有的文化进行提炼、整合,更加体现资产经营一体化和集团整体财富最大化要求,创建为集团的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现代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必须是传统优良、不断创新的文化,是坚韧不拨、永攀高峰的文化,是意志统一、同心同德的文化,是诚信敬业、科学求实的文化,是充满智慧、活跃激情的文化,是与总公司“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丰富的内涵相一致的企业文化。要达到这一目标,企业领导班子尤其是“一把手”要身先士卒,在确立企业最高目标、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宗旨要有统揽全局的观念,有长久发展的计划,迈向目标的步骤,唯才是用的打算。另外,企业领导者举止言行、工作作风、道德品性,对员工影响很大,在企业风气及亲和力方面,企业领导者的行为、作风具有很强的隐性引导作用。所以企业领导人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培养高品位的领导魅力。同时,作为企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引进企业市场经营的经营实践中,要始终保持“用文化的眼光看世界”,努力使自己成为以往成功经营经验的第一总结人,拓展未来市场的营销策划的第一设计者,以丰富营销文化、塑造服务品牌,同时,通过带动员工的广泛参与,使企业的价值观、理念、企业精神在员工中入脑、入心,形成全员自觉实践企业文化的良好氛围,着力提高自己团队的凝聚力,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竞争力”。

三、提升企业文化竞争力,要突出以人为本,着力调动起企业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魂,它既是企业改革发展的结晶,又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的资本可以借,技术可以用钱买,甚至具体的战略和策划可以花钱请专业的策划公司搞,但企业的经营之道不能借,被广大员工接受并乐于实践的企业文化更无法外求。最优秀的企业文化、最先进的管理手段和设备,最终都要转化为员工的具体行动。因此,企业精神理念、经营理念的建设最终要经过员工的认同并化为自觉行动。只有员工的自觉行动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员工的认同一方面靠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引导。同时也要靠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导、激励,使企业的精神理念、规范要求融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激发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创新的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度关心企业的发展壮大。如果没有员工的认同,没有员工的自觉行动,嘴上说的与实际做的不相符合,你说你的,我干我的,员工不关心企业的兴衰,激发不出员工的工作热情,缺乏前进的动力、创新的能力,很难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应针对企业性质、面临的形势和企业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确立尊重群众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建立个性鲜明又与企业实际相适应的文化模式。并根据形势、任务、环境、对象、内容等方面的变化,加强企业理念、企业精神教育,经常向员工灌输新思想、新观念,提出新目标、新任务。应采取多种措施为不同部门和岗位的全体员工创造一些亲身实践企业文化的机会,培养每一位员工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从而实践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把企业文化由“虚”变实。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经营道德、经营理念和职业道德,引导员工树立一切服从市场机制,自主改革创新的思想观念,把追求个人利益同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统一起来,形成互动机制,把“我靠企业生存,企业靠我发展”变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保持生机和活力。

四、提升企业文化竞争力,要增强全体员工的品牌意识,着力丰富企业产品的文化内涵。品牌是一个企业整体形象和产品定位的综合体现,品牌代表了企业的实力和市场占有率,企业品牌的含金量很大程度上是企业文化在产品上的一种物化。企业文化表面上是虚幻的,但如果扎扎实实搞好了,便会发现它是那样的实实在在。一个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就好像一个人名誉不好,人们对其没有信任感一样,企业没有了文化的支持,同样不会赢得客户的长期认同,没有良好的市场信誉度,企业的生命力是短暂的、脆弱的。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的施工企业所处的环境与过去相比,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施工生产周期缩短,更新换代加快,社会对施工质量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施工质量要求上升,需求呈多样化,使市场竞争目趋激烈。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加强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是施工企业在竞争中的必备能力,效率和柔性成为施工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竞争力量。另外,施工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是一个持续、动态发展的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需求的变化,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结构必须要作相应的改进。为此,施工企业必须依赖施工技术的创新和生产管理现代化的实施,去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如果我们使企业文化的力量体现在每一件建筑产品和服务上,客户和社会公众展示我们良好的企业形象、展示我们八局的个性特征,让这种物化的力量会潜移默化地吸引和感染客户和社会公众得到客户和社会公众的认同和信赖,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品牌的价值,就能大大提升企业的市场信誉度和社会美誉度,提高企业的内聚力和市场拓展力,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五、提升企业文化竞争力,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的原则。任何企业从创建之日起就有着自身的价值取向,并与内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员工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日常习俗都受到这种价值取向和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加上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如“在其位谋其政”的敬业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守责意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义利观;“和睦相处、诚信待人、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历代相传,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文化传承的一种积淀,这些已经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员工的具体行为之中。因此,做为新组建的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奋斗,在实践中已经积累和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如果我们一味否定,对集团建设和发展是及其不利的,如果硬性移植可能不会被员工及市场所接受,会出现昙花一现的结局。因此,作为重组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是在努力整合的前提下,保持统一;在统一的前提下,保持各自的特色。各成员企业特殊性构成集团的一般性、统一性。各成员企业的特殊性存在于集团的一般性、统一性之中,既要继承和吸收各成员企业已形成并上升为具有特色的价值文化、传统习惯、管理风格和精神内涵,又要借鉴消化发达国家和国内领先企业的管理思想和先进文化,按照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构建具有鲜明个性和时代精神的集团企业文化。通过继承与创新,培养员工与企业共兴衰共存亡的危机意识,树立艰苦创业、勤奋工作的精神,做到“敬事而信”,员工肯定会乐于认同和接受。